台灣的都市更新條例是為了解決老舊社區問題而制定的重要法規,特別是在雙北這些發展早的都會區,很多30年以上的老房子安全堪慮,也都更呼聲特別高。這套法規可不是只有拆房子而已,還包含了容積獎勵、重建程序這些細節,就是要讓整個更新過程更順暢。
說到具體的規定,不同縣市其實有些微差異,像台北市跟高雄市的操作方式就不太一樣。這邊整理幾個重點給大家參考:
項目 | 台北市規定 | 高雄市規定 |
---|---|---|
同意比例 | 私有土地及建物所有權人過半數同意 | 需達3/4以上同意 |
容積獎勵上限 | 最高可達基準容積50% | 最高可達基準容積30% |
更新單元最小規模 | 1,000平方公尺 | 無明確下限 |
實際執行時,很多人最關心的是權利變換這塊。簡單說就是更新後能分回多少坪數,這要看原屋價值跟新屋價值的比例。常見的情況是,如果原屋在精華地段,通常建商會給比較好的交換條件,畢竟土地價值擺在那邊。
另外要注意的是,即使法規有明確規定,但實務上每個案子還是要看當時的市場狀況跟建商條件。像最近幾年建材成本上漲,有些建商就會調整合約內容,這時候住戶就要特別留意權益保障的問題。舉例來說,台北市中山區有個都更案原本講好是1坪換1.2坪,後來因為鋼筋漲價就變成1坪換1.1坪,這些細節真的要找專業律師幫忙看合約。
更複雜的是地上權的房子,因為土地不是自己的,都更後的回分條件通常會差一點。建議這類住戶最好先搞清楚土地所有權人是誰,通常如果是政府的土地,條件會比私有地主要來得嚴格許多。
誰可以申請都市更新?條件與資格一次看懂,這是許多住在老舊社區的台灣民眾最關心的問題。其實啊,都市更新的申請資格和條件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,只要搞清楚幾個重點,就能知道自己符不符合資格啦!
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確認你家的房子是不是位於”都市更新地區”或”都市更新單元”內。這可以到各縣市政府的都更處網站查詢,或是直接去櫃檯問最準。再來就是要看看建築物本身的條件,通常屋齡超過30年以上的老房子比較容易符合資格。
這邊幫大家整理一個簡單的表格,讓你快速了解基本申請條件:
申請主體 | 基本條件要求 |
---|---|
地主 | 持有土地所有權,通常需要達到一定比例(如1/2以上)才能自行發起 |
建物所有權人 | 如果是公寓大廈,需要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通過 |
實施者(建商) | 需取得一定比例地主同意,並向主管機關提送事業計畫 |
政府機關 | 針對危險或妨害公共安全的建築,政府可主動辦理 |
要注意的是,不同縣市的具體規定可能會有些差異。像台北市就規定必須是1964年以前取得建造執照的房子,而且樓層超過6層或沒有電梯的公寓會優先處理。其他縣市可能條件會寬鬆一些,建議還是要去當地都更單位確認最新規定才妥當。
另外很多人會問:”我自己一個人可以申請嗎?”這個問題要看情況喔!如果是獨棟透天厝當然可以自己申請,但如果是公寓大廈就要看住戶們的共識了。通常至少要取得1/2以上所有權人同意才能啟動都更程序,有些縣市甚至要求到2/3以上。所以啊,跟鄰居打好關係真的很重要!
什麼時候該進行都市更新?這些警訊要注意
說到都市更新,很多人第一個想到是不是等房子快倒了才要處理?其實啊,都市更新就跟我們定期健康檢查一樣,等到真的出大問題再來處理就太遲啦!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,哪些情況出現時,就該認真考慮啟動都市更新計畫了。
首先最明顯的,就是當你家社區開始出現結構安全問題。牆壁裂縫越來越寬、鋼筋外露生鏽、磁磚剝落砸到人,這些都不是開玩笑的。尤其台灣地震多,老房子根本經不起搖。我們這區前年就有棟40年老公寓,地震後樓梯間裂得像蜘蛛網一樣,後來整棟都更重建成新大樓,現在住戶反而感謝當初及早處理。
再來就是社區機能已經跟不上時代需求。像我們家長輩住的舊社區,停車位根本不夠,巷道窄到連垃圾車都進不去,消防通道被機車停滿。更別提現在家家戶戶都要裝充電樁,老舊電線根本負荷不了。最近他們終於要都市更新了,聽說會把電線地下化,還會規劃共享車位,鄰居們都超期待的!
最後要看社區環境的惡化程度。如果你發現連便利商店都不願意來設點、房價比周邊新大樓低三成以上、外牆磁磚三天兩頭在掉,這些都是很現實的警訊。我阿姨家住的老社區就是這樣,十年來房價幾乎沒漲,但隔壁更新後的社區已經漲了快一倍,現在他們終於覺悟要推動都更了。
警訊類型 | 具體表現 | 建議行動 |
---|---|---|
結構安全 | 牆體裂縫、鋼筋外露、磁磚剝落 | 立即找結構技師評估 |
機能不足 | 停車位不足、管線老舊、無充電設施 | 召開住戶會議討論 |
環境惡化 | 商家撤離、房價停滯、公共設施損壞 | 比照周邊都更案例研擬計畫 |
其實啊,都市更新這種事最怕住戶意見喬不攏。像我們社區之前也是吵了好幾年,有人嫌分回坪數少,有人捨不得搬。但後來看到隔壁都更完住戶每個笑呵呵,現在大家態度就比較軟化了。真的要說,與其等到房子變危樓被政府勒令搬遷,不如早點規劃還能爭取更好條件啦!
最近很多朋友都在問「都市更新到底在做什麼?台灣常見案例解析」這個問題。其實都更就是把老舊危險的房子重新規劃,讓居住環境變更好,最常見就是整排老公寓改建成新大樓。台灣各地的都更案有很多不同類型,有時候一整個街區都在蓋房子,甚至連馬路都會變寬呢!
說到台灣的都更案例,大概可以分成這幾類:
類型 | 案例特徵 | 常見區域 |
---|---|---|
危老重建 | 40年以上老房子 | 台北大安、中正區 |
整建維護 | 外牆拉皮、管線更新 | 新北中和、永和 |
大規模開發 | 整片街區重建 | 台中七期、高雄亞灣 |
以台北市來說,大安區最多是單棟公寓自己申請危老重建,因為那邊房子真的都很舊了。中正區則是政府主導的大面積更新比較多,像中正萬華這邊幾乎每個月都有新案子在跑流程。新北的狀況不太一樣,很多30年老社區選擇用「整維」方式,把整排公寓外觀重新裝修就好,比全部打掉重建省事很多。
至於中南部最常見就是整個重劃區一起開發,可能原本是鐵皮工廠或農地,現在都變成高樓大廈了。這樣的好處是公共設施像公園、學校都能一次規劃好,不用像台北那樣寸土寸金還要到處擠空間。